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正文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量刑标准及其法律解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道路交通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是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其中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件更是让人痛心,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对此类犯罪行为进行了严格的法律规定,本文将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量刑标准进行详细解析,以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定的法律帮助。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量刑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量刑标准及其法律解析  第1张

如何判断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情节是否严重呢?根据司法实践和相关法律规定,以下几点可以作为判断依据:

1. 逃逸距离:逃逸距离越远,说明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没有采取救助措施,而是选择逃离现场,其主观恶性较大。

2. 逃逸时间:逃逸时间越长,说明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没有采取救助措施,而是选择逃离现场,其主观恶性较大。

3. 被害人的伤情:被害人在事故中受到的伤害越重,说明肇事者的过失程度越大,其主观恶性较大。

4. 肇事者的过错程度:肇事者的过错程度越大,说明其在事故发生时的过失行为越严重,其主观恶性较大。

5. 肇事者的赔偿态度: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如果没有积极赔偿被害人家属的损失,而是选择逃避责任,其主观恶性较大。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量刑标准及其法律解析  第2张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解析

1. 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或者重伤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件:

(1)主体要件:犯罪主体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国家交通运输管理秩序和他人的生命权、健康权。

(3)客观要件:客观上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并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或者重伤。

(4)主观要件:主观上具有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但轻信能够避免。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量刑标准及其法律解析  第3张

2.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法律后果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者未按照规定停车等待处理,而是选择逃离现场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不仅侵犯了国家交通运输管理秩序,还剥夺了他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对于此类犯罪行为,我国法律予以严厉打击,广大人民群众应当自觉遵守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共同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遇到交通事故时,应当保持冷静,积极采取措施救助被害人,并及时报警,以免因逃逸而承担更严重的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